一、行业现状概览
网约车,作为互联网与传统交通行业融合的典范,自诞生以来便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。从 2009 年国内第一家网约车平台 —— 快的打车上线,到滴滴出行、Uber 等国内外平台纷纷涌入,网约车行业在 2014 – 2016 年间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。彼时,市场规模呈井喷式增长,用户数量和订单量屡创新高,各大平台通过补贴、优惠等手段激烈角逐,抢夺市场份额,行业一片繁荣景象。
然而,近年来网约车行业却逐渐步入了发展的瓶颈期。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,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涌入,运力过剩的问题日益凸显。据多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,如今网约车市场的运力已趋于饱和,部分地区甚至远超实际需求。例如,浙江嘉兴截至 2024 年 6 月底,全市共有网约车 1.7 万辆,而二季度单车日均订单仅 11.9 单,单车日均营收 214.7 元(未扣除营运成本);深圳截至 7 月 31 日,虽有众多网约车平台及持证人员车辆,但 7 月全市网约车日均完成订单量约为 12.8 单。这些数据无不表明,网约车行业的运力饱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,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。
二、地域差异大揭秘
(一)一线城市
在一线城市中,广州的网约车市场堪称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。这里平台众多,数量比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三地之和还多出一倍。其政策的宽松性使得牌照获取相对容易,几乎每半个月就有新平台涌入,这直接导致了竞争的白热化。据最新数据显示,11 月广州共有 27.2 万注册司机,然而日平均订单却不足 13 单,单车日均营收仅为 304.96 元,创下历史新低。
与广州相邻的深圳,虽人口密度大且办理认证条件宽松,吸引了大量司机,人证司机数量即将突破 30 万,但同样面临订单不足的困境,日平均订单不到 12 单。不过,其单车日均营收相对较高,为 437.18 元,在四大一线城市中位居榜首。
相比之下,北京和上海的网约车行业则显得没那么 “卷”。这两座城市入行门槛较高,户籍要求就将许多潜在司机拒之门外。
(二)省会及中心城市
省会及中心城市的网约车市场同样呈现出内卷严重的态势。以成都、重庆为例,这两座城市的网约车平台证、人证、车证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,可谓车水马龙、人潮涌动,但司机的收入却不尽人意。成都的日均单量为 16.6 单,看似尚可,然而单日营收却仅为 277.1 元,甚至低于广州,堪称 “卷王”。其他城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,单量普遍在 10 单上下徘徊,日营收大多在两三百元之间,远远达不到 400 元的温饱线。
贵阳的网约车司机收入更是惨淡,尽管有 10 多万人证司机,但平均每天的订单量不足十单,收入仅有 161 元,与上半年相比减少了 20 元。在省会城市的生活成本压力下,这样的收入水平让司机们的生活捉襟见肘,扣除车租、电费、生活费、房租后,所剩无几,甚至可能还需要倒贴钱。
(三)三四线城市
在三四线城市,由于人口数量和流动规模相对较小,打车需求也较为有限。除了珠海情况稍好外,其他城市的网约车单日营收大都难以突破 300 元。例如遵义,其单车日均营收仅为 151 元。在这些城市中,网约车司机们面临着订单稀缺的困境,即便每天出车时间长达 10 个小时,也常常难以赚回车租和油钱,只能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,养家糊口成为了一种奢望。
三、收益影响因素多
(一)平台因素
平台在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分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以滴滴为例,其不同业务的抽成比例各有不同。滴滴快车的抽成比例通常在 20% 左右,即司机可获得订单总金额的 80%;滴滴顺风车的抽成相对较低,约为 10%,司机能拿到订单总金额的 90%;滴滴出租车的抽成比例因地区和政策而异,大致在 15% 至 25% 之间,司机可获取订单总金额的 75% 至 85%;滴滴专车 / 豪华车的抽成比例一般在 25% 至 30% 之间,司机可得到订单总金额的 70% 至 75%。此外,平台的派单规则也与司机收入紧密相关。司机的服务分、在线时长等因素都会影响派单的优先级。服务分高的司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优质订单,而在线时长较长的司机在订单分配上也更具优势。
(二)出车时长与习惯
出车时长对网约车司机的收入有着直接的影响。一般来说,出车时间越长,接单的机会也就越多。例如,那些每天在线 10 – 12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司机,其日均流水通常会高于出车时间较短的司机。在一些大城市,不少司机为了增加收入,会选择在用车高峰期出车,如早高峰 7 – 9 点、晚高峰 17 – 19 点,以及夜晚高峰期 21 – 23 点等时段。这些时段订单需求旺盛,司机能够提高接单效率,增加收入。此外,司机是否设置顺路单或预约单也会影响收入。合理设置顺路单可以在不影响正常行程的情况下多接订单,而预约单则能提前规划行程,提高车辆的利用率。
(三)服务质量
服务质量是网约车司机收入的重要保障。服务分、完单率、投诉率等指标都与收入息息相关。高服务分的司机不仅能获得平台的优先派单权,还可能享受到一些奖励和优惠政策。例如,滴滴平台会对服务分高的司机给予更多的派单倾斜,使其能够接到更多、更远的优质订单。而完单率高的司机则能体现出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有助于提升在平台的信誉度,进而获得更多订单。相反,投诉率高的司机可能会面临平台的处罚,如扣除部分收入、暂停服务等,严重影响收入水平。
(四)地域与市场需求
地域因素对网约车司机的收益影响显著。不同城市规模、消费水平、交通状况等都会导致司机收入的差异。在一线城市,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,由于人口密集、经济发达、出行需求大,网约车市场相对较大,司机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。尽管这些城市入行门槛较高,但订单量相对稳定,且乘客的消费能力较强,使得司机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。而在省会及中心城市,虽然市场也较为活跃,但由于竞争激烈,司机数量众多,收入水平会受到一定的挤压。在三四线城市,由于人口数量和流动规模有限,打车需求相对较少,司机面临订单稀缺的困境,收入普遍较低。此外,当地网约车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对司机收益产生重要影响。在运力过剩的地区,司机之间的竞争加剧,订单量减少,收入随之下降;而在供需相对平衡或需求大于供给的地区,司机的收入则更有保障。
(五)专车与快车收益对比
专车与快车在盈利模式和收益情况上存在一定差异。
- 专车主要面向商务人士和追求品质的客户群体,提供更为高端的服务。其车辆要求通常为中高档车型,司机需身着统一制服,提供专业礼仪服务,如主动开关车门、协助搬运行李等,车内还配备免费充电设施、饮品、干湿纸巾等贴心设施。以舒适型专车为例,起步价一般为 15 元,每公里 2.9 元,低速行驶时还会有额外的按分钟计费(0.6 – 1.2 元 / 分钟)。
- 而快车则侧重于大众市场,车辆多为经济实惠的 10 万元级车型,起步费为零,杭州计费为 1.3 元 / 公里,加上 0.3 元 / 小时的行车时间费,但最低消费限制为 7 元。
- 从整体盈利情况来看,专车虽然在车辆投入和服务要求上更高,但因其高端定位和额外服务,相比快车在盈利上更具优势。不过,这也并非绝对,具体的盈利情况还受到车程、司机服务质量以及乘客评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。
四、司机的苦与忧
- 长时间的工作,是网约车司机们的常态。在北京,许多司机每天早上六点多便出车,直至晚上十一点才收车,除去吃饭时间,一天中有近 16 个小时都在路上奔波。有司机表示:“我每天一睁眼,就欠着租车公司好几百,为了多赚点,只能拼命跑,常常感觉身体被掏空,却又不敢休息。” 他们长时间坐在驾驶座上,不仅面临着身体的疲劳与不适,如腰椎间盘突出、颈椎病、胃病等职业病频发,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。
- 交通违章的风险,也如影随形地困扰着网约车司机。在一些城市,由于道路状况复杂、交通规则严格,司机稍不注意就可能面临罚款、扣分的处罚。例如在深圳,若在明确不得停放的路段停车,可能被处以 1000 元罚款;因违法停车造成事故或拥堵的,罚款金额更是高达 2000 元。为了避免违章,司机们在行车过程中需时刻保持高度警惕,严格遵守交通法规,但即便如此,仍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。
- 车辆的运维成本,也是司机们心中的一块大石头。以租车运营为例,每天的租车费用在 130 – 160 元不等,这对于收入本就不高的司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此外,还有油费、电费、停车费、保养费以及保险费用等。一位网约车司机无奈地说:“每天跑车的流水看似不少,但扣除这些成本后,真正到手的钱所剩无几,有时候甚至还得倒贴钱。” 而且,随着车辆使用年限的增加和行驶里程的增多,车辆的维修成本也会逐渐上升,进一步压缩了司机的利润空间。
- 炎炎夏日,网约车空调费的矛盾也日益突出。由于油价上涨等因素,开空调会大幅增加运营成本,许多司机表示 “开不起”。有司机诉苦道:“开空调每天至少增加 20 元油钱,一个月就得 600 元,如果车的排量大,费用更高。但不开空调,乘客又会投诉,这让我们左右为难。” 这一矛盾不仅影响了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关系,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司机们在收入压力下的无奈与困境。
五、行业发展与展望
展望未来,网约车行业将继续在市场整合与政策调整的道路上前行。
- 随着各地新规的逐步实施,平台的抽成比例有望趋于合理,运价也将更加透明化、规范化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司机的收入压力,保障其合法权益。例如,贵阳市、邯郸市等城市已出台规定,明确要求合理确定网约车运价,实行明码标价,平台公司不得妨碍市场公平竞争,充分保障驾驶员合理收入。
- 同时,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将发生变化。在市场饱和的压力下,一些实力较弱、运营不规范的平台将逐渐被淘汰,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平台集中。头部平台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、广泛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运营经验,将在市场整合中占据优势地位,通过不断优化服务、拓展业务领域,实现规模经济和品牌效应的提升。
六、针对网约车行业现状给出的建议
(一)了解市场需求与竞争态势
在入行前,务必对当地的网约车市场需求有清晰的认知。比如,分析不同时间段、不同区域的叫车热度,像工作日早晚高峰,商务区、住宅区周边往往出行需求旺盛;而周末则是商场、景区等地单量较多。同时,关注所在地区的网约车平台数量以及各平台的市场占有率,清楚竞争激烈程度,这有助于你后续选择更合适的平台入驻。
(二)选择可靠的平台
市面上网约车平台众多,要综合考量各平台的抽成比例、补贴政策、乘客流量等因素。一些头部平台虽然抽成相对稳定但可能较高,不过乘客流量大,订单相对有保障;而部分新兴平台可能抽成低且有较多的新人补贴,但其订单量或许不够稳定。你可以向身边的网约车司机打听实际运营情况,也可以在网上查看司机们的评价,从而挑选出最契合自己的平台。
(三)注重服务质量
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,提升服务质量无疑是增加收入的关键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优质的服务能够帮助司机脱颖而出,赢得乘客的信任和好评,从而获得更多的订单和更高的收入。例如,司机可以保持车辆的整洁和舒适,提供礼貌、热情的服务,合理规划行车路线,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和出行成本。此外,司机还可以通过参加平台提供的培训课程,提升自己的驾驶技术和服务意识,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。
乘客的评价对于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和后续接单影响颇大。要保持车内环境整洁,定期打扫、通风,让乘客一上车就有舒适的感觉;礼貌待客,主动与乘客沟通确认行程,行车过程中避免急刹车、急加速等情况,确保乘车的平稳舒适;若遇到特殊情况(如道路临时管制等),及时向乘客耐心解释说明,争取获得乘客的理解与好评。
(四)合理规划工作时间
网约车行业工作时间相对灵活,但合理规划才能提高收益并保障自己的休息。可以结合市场需求的高峰低谷来安排出车时间,避免长时间疲劳驾驶。例如连续开车两三个小时后,适当休息片刻,活动下身体,既能缓解疲劳又能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后续的乘客。同时,关注平台的一些限时奖励活动时间,尽量在这些时间段出车,增加额外收入。
(五)做好成本核算与控制
运营网约车有诸多成本,像车辆的油费(若是燃油车)或者电费(若是新能源车)、车辆保养费用、平台抽成等。提前了解自己所驾驶车辆的能耗情况,选择性价比高的加油、充电站点,日常做好车辆保养,延长车辆使用寿命,降低故障发生率,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收入更可观,在这个行业能更长久地发展下去。
(六)转型发展
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,转型也是部分司机需要考虑的方向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,无人驾驶技术逐渐成熟,未来网约车行业可能会发生深刻的变革。司机们可以提前做好规划,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,为转型做好准备。例如,他们可以关注自动驾驶车辆的运维领域,利用自己在车辆驾驶和维护方面的经验,转型为自动驾驶车辆的运维人员;或者凭借对道路交通的熟悉,转行从事城市交通规划、智能交通系统的测试评价等工作,积极参与到自动驾驶的生态系统中。此外,一些新兴的出行服务领域,如共享出行、定制出行等,也为司机提供了转型的机会。司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,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型方向,在行业变革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。
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
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